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燕美华文小学校史

本校创办于一九二五年,乃由吉隆坡卅二行团鉴于失学之工商界人士谋补习性质而设立,首先命名为华侨夜校.假借吉隆坡苏丹街积善堂楼上为临时校舍,再于一九二九年增办日学部并命名为华侨女校,当时两校行政各自独立,直至一九三二年迁入茨厂街尾陈氏书院上课,董事会为对外行政统一起见,校名改称华侨日夜学校,在此期间先后担任董事长者有宋文辉、林水德、陈家祥、曹耀辉及马庭耀各先生等,日夜校长有严肇启、黄玉如、黄少庄、林秀玲及陈淑娟等,不幸一九四一年日寇南侵,本校停办,一切校具、图书、仪器皆遭洗劫一空。
马来亚光复后,董事会同人及三十二行团代表在一九四六年一月成立,复校委员会在冼榕芬、黎长、陈德炽及梁志翔等委员筹划之下,聘请李超女士担任校长,于同年三月一日正式复课。斯时因校舍为他校借用,暂在夜间上课,当时学生只有一百二十名。由于董教合作励精图洽,校务逐蒸蒸日上,数年内学生人数剧增。
几经董事会同人如梁志翔、冼榕芬、林焯南及李超校长奔走筹划下,于一九四八年尾寻得吉隆坡燕美律目前应用之新校地,用银行抵押方式先行购买,并立刻成立购地委员会筹款,发动三十二行团行友壹元捐献运动,并在校内举办成绩作品义卖会,先后将借银行之欠账清还,校地工作逐能告一段落,一九四九年成立建校筹款委员会,展开筹建新校舍例如绘图测及申请捐款豁免所得税工作,惟当时一般华文小学只是部分津贴制度,建校所需,政府并无分文津贴,点滴资财皆是董教合作之下,向热心教育之社会人士筹募而来。
一九五二年七月燕美律新校舍落成迁入上课,学生人数继续增加,两年后又发生师教室不够应用之困难,董事蔡荣兴等又倡议扩建教室八间为两层楼式永久建筑,发动向行团及社会贤达募得万余元,复敦请小韵业余音乐队义演筹得九千余元,惟与建筑费相差尚远,不足之数,仍以呀兰抵押向银行透支,扩建于一九五五年动工同年完成,是年加设家政班及缝纫班,全部教室设备需款壹万余元,由教师校友捐助。此时可称学校之全盛时期开始,除日夜校学生人数达一千余人外,以后尚逐年增加,至一九五八年时增至一千七百余人,教职员人数五十余人,当时学校之编制日学为完全学校,夜学则由小学至初中三,亦曾设高中程度之商业簿记班,以期造就会计人才,为商界服
务。
一九五七年蔡荣兴先生担任董事长,他本一贯之爱校精神,发动赎校地呀兰运动,倡议发售幸运奖券及邀请董事团体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为本校义演,偿还银行透支赎取呀兰、并购新车、建造车房、缝纫室、家政室等等。
一九五九年为培育后进,鼓励学生勤学,设立高初中奖金,董事会成立奖学金委员会,筹募基金,十八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发出奖学金甚多,并发给贫穷学生之免费书籍,免费校服等。
一九六一年时本校正式签订接受政府全部津贴,事因华侨校名有抵触全津教育法令,数度协商两年后改校名为燕美律国民型华文小学校,夜学部碍于管理上困难逐年减少班级,逐至一九六四年停办。
一九七五年底曾任职三十载的李超校长退休,教育局委派孙瑞龙先生接任,至一九七八年十月,孙校长调职教育局,另委曾钦昭先生为校长,直至一九八六年曾校长被调升为增江中区华小一校校长。
董事主席一职,蔡荣兴先生任职至一九七八年,历时三十一载,蔡先生热心华校精神,实令人敬佩。叶福兴先生接任董事长之职十年之久,即是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由一九八九年至今,董事主席高伟宾先生、刘磐石先及现任董事长高青添先生连同董事部、家教协会、校友会及雪隆华人行团总会为燕美华小积极展开各种管道争取拨款或筹募经费,以加速改善学校设备,并于二零零零年新校舍工程终于如期完成。
自一九八六年,李宝权校长接任校长之职,至一九八七年八月,李校长被调升循人华小掌校,继李泰祺校长接任至一九八九年四月荣休为止。
一九八九年过后,本校前后由陈天赋、赵秀珠、黄清城、江志祥、郑席弟、刘爱南、叶成兴、李永昌及刘秀鸾等校长的领导下,加上本校三机构的精诚合作,在校务及学校设备方面已把燕美华小带上更高峰。除此之外,下午的语文进修班更是受到家长们极佳反应。因此,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了更显著的进步。